top
请输入关键字
【专题】师说 | 青年教师系列专访:对话梅文俊 —— 一个鸿雁归巢的故事
2022.04.14

编者按

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核心之一是建立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而作为新生代的青年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创新引领人才的责任与使命。

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特推出“师说 | 青年教师人物”系列专访,对学院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请他们谈谈对“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并通过分享老师们的成长奋斗经历,从不同侧面感受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教学的热情、研究的执着,开拓进取的科学家精神和拳拳爱国心。通过他们的娓娓道来,看北大人的风骨、使命感、理想和情怀,激励莘莘学子更加热爱北大、热爱科学事业。

煦煦春阳的师教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希望通过本次系列专访,向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笔者按:

初见梅老师是在力学楼三层的办公室里,面对我们的来访,梅老师表示刚刚搬入的新办公室还有些零乱,有些不好意思。我们之间的访谈是轻快的,梅老师生动的讲述着从个人经历到燕园生活、从学术经历到未来规划,时间在友好的交谈中仿佛也走得很快。回溯、沉思、着笔——笔者将尽力用文字展示这个有趣又深刻的灵魂,讲好这个鸿雁归巢的故事。

昨日青空,圆梦燕园

儿时第一次随父母和外公外婆来北京旅游的梅文俊就有幸参观了北大。当时正值中午,刚逛完颐和园的他满脑子都在思考中午该吃点什么。再回忆起来,只记得有一片很大的湖,远处的塔影和湖面的几片荷叶重叠在一起,风吹动湖边的柳树,塔影和荷叶也一起摇晃。母亲在湖边对他说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而对于“什么是北大”、甚至“什么是大学”都还没有概念的他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反正我以后要来的,现在看了就不新鲜了。”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说者无心的话被听者有意的家人们记住并反复提及的缘故,“北大”这个词在遥远小城的少年心里悄悄埋下了种子,并萌发成为之后人生中的主旋律。

童年梅文俊第一次参观北大

从常德市一中考入北大力学系之后,梅文俊有了一种徜徉在知识的殿堂中的感觉。他享受着课堂中顶级名师们对数学、物理深入浅出的讲授;也喜欢待在图书馆里,在书本中寻找豁然开朗时的喜悦。这种生活方式也来源于宿舍生活营造的“学术氛围”,那时梅文俊和谢金翰、毛晟两位老师恰是同一个寝室的室友,他们彼此见证了“用青春完成作业”的年纪;足球场更是三人结伴的地方——动静之间,记录了三人的友谊与成长。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回忆当属受教于唐少强、陈璞、王勇、王金枝等老师的经历。在不知不觉中,科研事业渐渐成为“心之所向”,谈到自己的科研理想,梅文俊说:“并不存在一个特殊的时刻使我做出了未来要做科研的选择。大学本就是一个用来思考人生价值的地方。而我的思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客观的、且永远属于自己的财富,就是发现在此之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人发现过的、关于这个世界或宇宙的一个小秘密。哪怕这个发现再微不足道,也是人类知识边界扩张的过程中永远属于自己的一块小疆土。而我希望拥有这样一块小小的疆土。”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在力学系,梅文俊的科研启蒙是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的本科生“莙政基金”科研项目,在固体力学学科点刘凯欣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形状记忆合金的冲击力学性能研究。他在刘老师和实验室师兄的帮助下做了很多的实验,也阅读了很多文献。在毕业前刘老师组织的聚餐中,梅文俊向刘老师敬赠了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但他没想到的是,刘老师竟只从书写的笔迹中看出了他心态的浮躁,并表达了作为师长的担忧。梅文俊回忆道:“现在想想,那时刘老师说的很对,而这份提醒竟是刘老师送给我最后的点拨。”—— 每年春节,梅文俊都会向刘老师发邮件恭贺新春,直到2015年春节,拜年的邮件等来的却是刘老师的讣告。远在美国的他收到消息的那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斯人已逝,作为学生要随时记住恩师的教诲,带着恩师的期望砥砺前行。

在申请出国留学的时候,梅文俊选择了系统控制作为研究方向,一是因为大三暑假在楚天广老师实验室中学习的经历,让他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是因为他觉得系统控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数学建模,而他自认为是一名“脑洞型选手”,喜欢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在看上去不相关的事情之间找出联系。这种个人特质也塑造了他之后的研究风格。然而在加州大学读博的前几年却非常的不顺利,眼看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成为学术明星;或者去了硅谷,加入脸书、苹果等公司,挣钱、买房、成家,过上了优裕的生活,而自己却什么成果也没有,似乎离继续在学术界发展的规划越来越远。来自同辈的压力和家人的担忧也让梅文俊心中有所动摇,是不是自己应该更“接地气”一些,重新选择一条在别人看来更“现实和优化”的道路。然而,他回忆道:“博士第五年的时候,有天早上醒来,我忽然想到:如果现在放弃自己的梦想,去做一个看上去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那么当自己50岁时候的某个早晨,像现在这样醒来,想起这辈子都没有在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并且再也没有机会的时候,该怎么去面对接下来的白天呢?我那时才20多岁,不想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需要不断地去思考这个问题,以及不断地试图说服自己其实过得很好。”总结博士的求学生涯,梅文俊坦言:“科研是既有快乐也有艰苦的,但是当想出一个困扰很久的证明的一刻,当看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真实世界的数据非常一致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梅文俊眼中闪过的光是对科研的热爱、是属于北大的理想主义。

瑞士做博后期间,实验室组织到伯恩山度假

博士、博士后期间的导师们同样给梅文俊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士导师Francesco Bullo教授是领域内的领军学者,他始终要求梅文俊要思考大问题、新问题,不要满足于跟随别人的工作,做修修补补的扩展。博后期间的合作导师Florian Dörfler教授也是领域内的明星学者,具有极高的学术品位和嗅觉。有时梅文俊也会惊讶于他充沛的精力,在每天排得满满的日程之中依然能迅速回复邮件和修改论文。这些前辈师长的垂范为梅文俊理想世界中的学者形象做了完美的现实投射。

社会百态,法与自然

谈到自己的专业,梅文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所理解的‘控制理论’,并不是电气工程或者机械工程的一个分支;相反,工程科学只是控制理论的一个应用场景。控制理论中的多智能体系统、反馈等思想在统计物理、复杂网络、系统生物学、化工等多个学科中都有重要的地位,而学科交叉也正是目前国内外控制学界的基本趋势。”

梅文俊目前所从事的研究,正是控制理论与网络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对此,他评论道:“有一位叫做罗伯特·默顿的社会学家在1960年代曾经说过,‘社会学之所以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爱因斯坦,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开普勒,更不用说自己的牛顿、拉普拉斯、吉布斯、麦克斯韦和普朗克。’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获取关于社会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动态过程的海量数据,社会学研究已经进入了‘计算社会科学’时代。也许没有人敢说自己就是社会学中的‘开普勒’,然而毫无疑问的是,社会学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望远镜。海量的数据使得对于宏观社会学现象和微观的人际互动机制的统计学实证研究成为可能。而进一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机制性的理解,从而为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则需要在微观机制与宏观现象之间建立可靠的、可验证的联系,数学建模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由人和人际关系组成的动态网络系统,而系统控制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代数图论、矩阵分析、非线性系统、随机过程、博弈论等,为对社会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

美国UCSB中国留学生足球队拍摄宣传照

梅文俊接着为我们介绍了他和同事们最近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个工作:“社交网络的结构对于信息的传播、舆情的演化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兴起的诸如BiliBili、抖音、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与以往的Facebook、人人网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线下的社会关系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而前者几乎是完全的陌生人社会,其基本逻辑是鼓励用户自己生产和上传内容,并基于对他人生产的内容的欣赏而建立连接。目前已有的社会网络生成模型都是关于以Facebook为代表的‘传统’社交网络。于是我们想知道新兴的、基于用户生产内容的社交平台,其网络是如何生长的,有怎样的结构特征。我们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形式极为简洁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样的网络的生长过程,并得到了若干与真实数据相符合的预测。例如我们的模型同时满足真实社交网络普遍具有的幂律分布和‘小世界’特征;随着网络节点数的增加,聚类系数也趋近于从Instagram平台得到的真实数据。更有趣的是,我们的模型首次揭示了这一类社交网络平台中‘齐夫定律’的涌现,即‘网红’的粉丝数量与其粉丝数量排名之间有一个斜率为-1的log-log线性关系,这一预测与从BiliBili和Twitch等网络平台获取的真实数据惊人地一致。这一工作为接下来对新兴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模式或舆情演化特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每当回想起在力学系学习的经历,梅文俊总是会对当年有机会得到诸位名师的教诲而感到幸运。他表示:“数学和力学的学习对思维方式的锻炼是非常有用的,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到高等动力学、常微分方程,甚至是流体力学、连续介质力学,虽然很多知识也已经遗忘了,但是当时打下的数理基础从根本上塑造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潜移默化中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梅文俊依靠数学工具,尝试将社会研究定量化、科学化,探索从社会学到社会科学,甚至社会工程学的认知极限,是“人文”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生动实践。

鸿雁归巢,可期未来

随着国家对科研事业的持续投入,目前我国很多领域的研究都已经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成为了“领风气之先”的存在,国家对于科技工作者也愈发重视。谈到他回到燕园的理由,梅文俊说道:“其实很简单,回到北大是不需要理由的,北大说可以回来,我就没有任何迟疑地回来了。”鸿雁归巢,在北大,梅文俊最初找到了梦想的微光,如今也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转变;在北大,他再一次离梦想更近了一点。

在北大,一切好像都变了:回到这里的不长的时日里,梅文俊直言食堂的饭菜实在是太好,和他当年记忆中的食堂风味已大不相同,宽慰了他在瑞士这个“美食荒漠”中饱经摧残的中国胃。

本科毕业时在燕园拍照留念

在北大,一切好像又都没变:他“握手”史一蓬老师的数学分析课,未来将教授这门本科基础课程;他和同班同学谢金翰、毛晟、满怡从同学变为了同事,大家在少年时梦想开始的地方一同扬帆起航,迎接新的未来。变中不变总是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谈到本科生的专业选择问题,梅文俊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能随意评价,但作为北大人还是要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敢于拥抱理想。“理想”和“自由”都是人生中的奢侈品,但是作为北大学子,有资格去追求和争取。一旦下定决心,不妨行动起来,遵从本心就是最好的安排。谈到自己未来招收的研究生,梅文俊表示,希望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科学研究,在科研中找到乐趣和人生价值,师生一同探索、一同成长。

在北大,在力学系,梅文俊将重新踏上追逐理想的征程。

你好,梅文俊老师!

访谈对象简介:

梅文俊,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2011届校友,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机械工程专业,并曾在苏黎世联邦理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讲师。2021年9月起,任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复杂网络动态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




采访 | 付家琪、葛书闻

撰稿 | 付家琪

责编 | 李咏梅、葛书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