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院友|央视《吾家吾国》专访力学系院友余梦伦院士
2024.02.19

他是投身于航天基层岗位

六十多年的“超级码农”

是在大家束手无策时

灵光一闪的“蓝领院士”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

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力学系院友、我国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院士

听他讲述“攀登航天技术高峰”的故事

01
为证明方案可行性

他们足足算了两三个月

余梦伦院士今年87岁,是我国弹道式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之一。1960年,他从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数学力学系提前毕业,被分配至当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总体部,为导弹和火箭的发射计算飞行路线1965年3月,我国开始了东风系列某型号导弹的研制工作,余梦伦是弹道设计小组中的三名成员之一。

面对超长的飞行距离,如何进行试验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余梦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低弹道和高弹道相结合的特殊弹道方案,将全程试验拆分成了两次分别进行。


根据余老的回忆,为了用数据证明方案的可行性,他们五六个人足足算了两三个月

1980年5月18日,东风系列某型号导弹首次海上全程飞行试验成功,实现了我国超长距离导弹从无到有的跨越,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长期垄断。


02

40岁起,从零学编程

他成功将返回式卫星送入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为了便于国土普查和地面测绘,发射返回式卫星被提上日程。返回式卫星重达1800千克,是“东方红一号”重量的十多倍,因此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对运载能力的要求要高得多。

解决火箭速度和运载能力问题的任务落在了余梦伦的身上然而,此时的余梦伦已经40多岁了,计算工具也换成了微型电子计算机,于是他开始从零学习计算机编程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计算机编程工作者,余梦伦和同事们在摸索中逐渐克服着程序出现的问题。经过无数次最优推力程序的分析,余梦伦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小推力弹道方案”
“五个发动机——一个大推力的发动机、四个小推力的发动机。我让大发动机工作时间短一点,小发动机工作时间长一点,这样等于平均的推力就降下来了。”

余梦伦的“小推力弹道方案”,使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 。1975年11月26日,载着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准时点火升空,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而在随后的三年,“长征二号”火箭又连续两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设计研制高性能、高可靠性运载火箭的技术能力。
03
面对美国提出的苛刻条件

负荷工作18个月,如约完成

1978年,我国开始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对运载火箭进行适应性技术改进,从而衍生出我国目前最大的运载火箭家族。

其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型可以执行载人任务的火箭,负责运送航天员。而它的前身,就是余梦伦参与全过程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简称“长二捆”


余梦伦:当时,美国的航天飞机搞得不成功。我们要搞“长二捆”,用它专门打国外卫星,严格来说打美国卫星。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灾难年。美国、法国发生多起火箭爆炸事故,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几乎瘫痪。而此时,中国航天人带着还是两张设计图纸的“长二捆”火箭进入了国际发射市场,开始了与各国艰难的合作谈判。
1988年11月,在经过近两年的谈判之后,中美正式签订了两颗卫星的发射合同。余梦伦表示,和美国人签合同后,美国要求18个月必须成功地发射一次,如果不成功就要赔钱。

为了能够如期发射,余梦伦和研究院的同事们开始超负荷工作。44万多张设计图纸,5000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300多项大型地面试验,都在短短18个月内完成了


1990年7月16日,作为我国首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二捆”成功首发,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然而,在随后的4年里,“长二捆”经历了两次发射失败。余梦伦提出了高空风对火箭飞行影响的假设,经过对一千多次西昌发射基地的高空风数据进行演算,成功化解了阻碍。“长二捆”不仅仅打开了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大门,也正式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征程。
04
扎根航天一线60多年

他的名字被命名为科研班组

余梦伦是浙江慈溪人,两岁时为了躲避战乱随家人搬到上海。从小成绩名列前茅的他,却被严重的口吃问题深深困扰,“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提问,这个问题我会做,但我说不出来,那时候自己感到很痛苦”。
因为口吃,年少时的余梦伦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但也使他更专注于学习,尤其是在数学的世界里寻觅自己的快乐。
1955年,19岁的余梦伦考取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数学力学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此,60多年一直扎根在一个班组里。

2009年,他所在的班组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余梦伦班组”,这也是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研班组,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班组


余梦伦工作的60多年里,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了航天领域的总师、副总师,可是年近九旬的他却依然从事着自己最初的工作。在余梦伦看来,永远工作在科研的一线,为中国火箭设计出完美的飞天弧线,是他最大的幸福

(点击链接查看完整版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C6DRn7fTKN0lnZWy1aR7Bg)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吾家吾国》